|
11月19日,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举行,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展示上,来自无锡市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精微绣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。
无锡地处江南水乡、盛产丝绸,无锡的刺绣简称“锡绣”,发展相传有2000多年历史,特别在明清时期,锡绣盛兴,家家有绣棚,是曾经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工艺和家庭副业。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,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针法,积累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技法。
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,精微绣是根据唐代苏鹗著《杜阳杂编》卷中文字记载的启发,经过反复研究、探索、试制发展而来的。精微绣已作为无锡刺绣的特色,闻名海内外。
|
据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无锡精微绣”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文姬介绍,精微绣顾名思义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,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,构思巧妙,绣技精湛。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,精心构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,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,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,还是寸人豆马,都显得形神兼备、意趣无穷,令人爱不释手。人物服饰上所绣花纹和字体,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。精微绣问世后,得到国内外艺术界、收藏家人士的赞赏,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奖,被誉为我国刺绣艺苑的一株奇葩。
精微绣主要采用双面绣技法,但与一般双面绣相比,其用针、用线、用料、用色更为讲究,技术要求更高、难度更大,刺绣细部时甚至要将一根丝线细分到七十至八十分之一。一幅作品从绘画设计开始,要先将画白描在纸上,再描到绢面上,然后配针法、配色。
|
正因为难度如此之大,要掌握这种技艺,不仅靠的是几十年的苦练,还需要悟性与天分。观众看到的是一幅幅精美典雅的刺绣作品,其传承的技艺却经过数百年、上千年积淀,浓缩在传承人的一身绝技中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精微绣一幅作品《殇》,据鲍文姬介绍,灵感来源于南一的插画,用刺绣中最巅峰的技法——双面异色绣,来表达一个唯美的故事:作品正面是一只青鸟在帮她疗伤,反面青鸟忽地变成了黄鹂,黄鹂寓意着快乐平安,作者希望时间总能治愈一切,以后的路铺满快乐和幸福。
作者以八分之一的蚕丝线来表现女性肌肤的光滑细嫩,发丝自然微卷,鸟儿灵动。作者名以签字形式跃然。突破了传统的装帧,比较契合现代的审美。
|
另一幅作品《三英战吕布》,据了解,鲍文姬一次受邀请无锡三国城参观游览,观赏到“三英战吕布”的演出场景,看到那吕布与刘关张战马奔腾、尘土飞扬的场面后有感而发,创作了此作品。作品运用无锡精微绣的独特手法,以十六分之一的丝线进行绣制,使得作品中的人物生龙活虎、栩栩如生,一幅酣畅淋漓的沙场血拼的景象,让人身临其境。
(新华日报记者 杨民仆)
|
|
|
|
|